道光末年,李箴视兄弟先后在西达蒲村的东北部购置土地内以,花费巨银新盖了中院、东院、西院、南院4座辉煌巍峨的大宅院。高楼大厦,雕栋画柱。每座院落都是一进三串院,东西厢房,前庭后院,楼阁相望,亭榭互映。
正院以外,还有厨房院、账房院、门房。朱红大门外边,有系马栓、下马石,街门口铺的都是一丈八尺的红板石。四座高楼厦的宅院连在一起,按着李兰溪兄弟也新建了大宅、开宅、三宅、四宅、五宅5处少东庭院,气势宏伟,工艺精湛。成丰年间,为防御太平天国到来,李家又将原破坏断裂了的堡墙全部修筑成砖石堡墙。东面留有堡门两个,堡门上还建有门楼,构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李家堡”。李家堡的堡墙始建年代不详,因堡内街道形状像个“曲”字,也称为“曲字堡”,东西长180米,南北宽262 米,总面积47160 平方米(70亩)。当清同治、光绪年间李家鼎盛时,占有后半堡的全部,东面的前半堡中仍有4座宅院,两座当铺院,李家老祠堂及李家花园等,面积约22804 平方米(约 34 亩),占到李家堡总面积的48%。李家堡里的李家各处大院是从始祖李占殿开始创业发家,后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致富后逐渐修筑起来的。李家堡内李家共占有10 所院落,包括起居活动的住宅院以及书房院、厨房院等。另外李家堡内还有供李家生产(打场、磨房)、经商(当铺院、杂货铺)、娱乐李家花园)、祭祀(两处祠堂院和龙王庙)以及供佣人住宿的建筑物都在内。可以说,李家堡简直就是一座李家大院。李家大院内中院和西院之间,当年曾有一座“封金楼”,据说上面的前檐椽头都是用金铂贴出来的。民国年间拆卖时,拆房的人就将前檐头上的金铂卖给了两个商平人,二人合作刮金时,其中一个生了病,另一个单独刮下1公斤多,就想独吞,逼得生病的人只好去告状。场官司下来,那个想独吞金的人的金铂给分去了一半。此人心中不服,气愤不过,竟得了疾气伤寒,一命归西。这原来生病的人本需静养,结果一场官司折腾下来,劳累过度,伤了元气,不久也鸣呼哀哉,于是在平遥就留下“为了椽头金,死了两个人”的传闻,从中可知李家院落当时是何等的金碧辉煌。李家堡里面的院落除西面较完整的全归李财东家占有外,东边地盘也被李财东家占了许多,还有两块打场和为数众多的雇工佣人住宿的院落。雇工佣人多为外地人,因长期雇工于李家,后来便在李家堡里居住下来,直到现在也有不少是代代延续下来的。李家堡有两处李家祠堂,东面是老祠堂,西面为新祠堂。李大全、李箴视兴办票号成功后,李家的人就在西面又专门修筑了一个新的祠堂院,正屋里都供奉有神主图,虽然供奉有历代祖先,但主要是供奉从李占殿以来兴办颜料庄和票号的祖先们。祠堂屋里的墙上都挂有画着穿官服、戴官帽的祖先们的遗像。这些祖先们的官职都是花银子捐买来的。李家创立票号的前 60 年,是业务最兴旺的时期,因而也是获利最多的时期。平遥李家迅速跻身晋商豪富,但没有一位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人,可说是晋商巨族中文化层次相对最低的一个家族。而李家巨富后,用白银换取的空头官衔却不亚于其他望族,特别是买来的封爵”,竟能上至一品,亦属罕见!李氏家族除“午”、“端”和“宗”字辈以下外,儿乎每人都在清朝卖官制度下捐得虚衔。
咸丰初年,太平天因起义,清王朝发生动摇,军饷浩繁,财政拮据。清政府为筹措广西军饷,命令商人“捐饷铸炮”。李箴视一次捐银400 两(由同知职衔拟请议叙知府职衔),李箴言捐银2800 两(由光禄寺署正职衔拟请议叙员外郎职衔),李兰泽捐银1800 两(由盐知事职衔拟请议叙通判职衔),李兰溪捐银1400 两(由议叙中书科中书职衔拟请议叙光禄寺署正职衔并加一级),4人捐银共1万两,占平遥商民捐银总额2.38 万两的42%。成丰六年(1856),平遥城筑城开壕,李箴视又捐银5600 两。光绪三年(1877),山西、陕西一带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早灾,光绪平遥县志》记载:“连岁大役,颗粒不收。城乡男女死伤十余万,而逃元在外者尚不计其数,真从未有之奇灾也。”李家作为大富商,多次向官府捐银赈灾。李箴视遵照母亲李赵氏之命捐银1700 两,自已捐钱3000 干文;李箴言之妻李梁氏捐银2000 两;李家还以老堂“李柴厚堂”名义捐银6800 两;李兰泽捐银8400两、钱1300 千文;李五伦之母李贺氏捐银 3000两;李五典捐银520两、钱200千文。达蒲李家共赈捐55720 两白银和 4500 千文钱。光绪八年(1882),纂修《平遥县志》时,达蒲李家以“李柴厚堂”捐银680 两;以李家为主要股东的“谦吉升”票号捐银 100 两。在汉口重修山陕西会馆的光绪十五至二十(1889~1896),李家的“日昇昌”票号、“日昇裕”钱庄和“东如昇”颜料庄分别为西腰门和泰山庙赠送“安流昭佑”和“秩崇群望”两城;已歇业的“谦吉升”票号同其他票号一样捐银300 两,“日昇裕”钱庄捐银150 两。李家因“性好普,薄资财,乐施予”“踊跃乐输”,曾受到山西巡抚曾国荃奏请奖叙,被授“封赠三代”名脊,一度柴耀之至,并在西达浦村李家堡西北,为李箴视之母、钦赐一品夫人李赵氏建“九重褒义”石牌坊一座。当时全县石牌坊共 13 座,其他12座都是为进士所建。同年,李五玉之母李王 氏谐封“夫人”,她曾捐银300 两用于助超山书院膏火费。
责任编辑:杨双平 巩旭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