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杨建军
以教育家精神为帆,锚定时代育人航向
我们相聚在应县这片浸润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上——这里有巍峨的木塔,见证着岁月对“根基稳固”的永恒守望;有潺潺的桑干河,流淌着文明对“润物无声”的千年诠释。当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将“教育强国”再次锚定为民族复兴的战略支点,当“教育家精神”被凝练为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,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,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”的时代坐标,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这场精神的叩问中,重新校准育人的航向。
一、溯教育家精神之源:在传承中筑牢育人之魂
翻开中国教育的百年史册,教育家精神始终是最明亮的注脚。张謇先生“父教育而母实业”,变卖家产创办370所学校,让“教育救国”的星火在民族危亡中燃烧;陶行知先生脱下西装穿上布鞋,在晓庄师范践行“生活即教育”,让“爱满天下”的情怀扎根泥土;于漪老师年逾九旬仍站在讲台上,用“一辈子做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”的箴言,诠释着“大先生”的终身追求。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,共同照亮了一个真理:教育家精神,是对国家的“忠诚红”——像应县木塔的斗拱结构,每一片木板都承载着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重量;是对学生的“仁爱暖”——如桑干河的清波,默默滋养着每一株幼苗的根系;更是对教育的“求真诚”——如同严谨的榫卯工艺,容不得半点浮躁与功利。
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提出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,正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呼应。从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到新课标实施,从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,每一项改革都在提醒我们:真正的教育,是像张謇那样“立校之始即计及学生之未来”,是像陶行知那样“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”,是像于漪那样“一堂课磨上百遍”的精益求精。
二、担时代大先生之责:在变革中践行育人之道
今天的教育现场,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:当ChatGPT能在10秒内生成一篇作文,当元宇宙课堂打破时空界限,当“00后”教师与“10后”学生共赴数字时代,我们该如何回答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根本问题?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给出了答案——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,加快建设教育强国”,这要求我们从三个维度重塑“大先生”的育人境界:
第一,做“心有大我”的铸魂者。 应县一中的张老师,扎根乡村32年,每天清晨用自行车后座载着学生过河,用身教让“家国情怀”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;职业中学的李老师,带领学生为本地黄芪产业设计包装,让“乡土振兴”的种子在实训课上发芽。这些身边的榜样告诉我们:大先生的课堂,应是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融入地理教学,把“大国重器”案例写进物理教案,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同步完成精神的“拔节生长”。
第二,做“因材施教”的摆渡人。 面对“个性化发展”的时代诉求,我们既要像木塔工匠那样“看材施工”——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,为特长生搭建多元成长通道;也要如桑干河般“因势而导”——在应县中小学试点的“分层作业超市”“选课走班制”中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。正如三中全会强调的“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”,真正的教育公平,不是简单的“齐步走”,而是让“苔花如米小”也能“学向勤中得”。
第三,做“守正创新”的破浪者。 当应县中小学的“非遗剪纸课”走进直播间,当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课堂开到村委会,我们看到:教育创新不是颠覆传统,而是如木塔的修缮技艺,在保护中传承,在传承中革新。三中全会提出“推进教育数字化”,我们既要拥抱智慧课堂、虚拟实验室等新技术,更要警惕“技术至上”的误区——就像于漪老师坚持手写教案,因为教育的温度,永远藏在教师俯身倾听学生的姿态里,藏在作业本上那道温暖的批注中。
三、践教育强国之行:在实干中书写育人答卷
教育家精神的光芒,最终要落在“脚下的土地”上。作为县域教育工作者,我们或许没有名校的资源优势,但却拥有“近距离触摸教育本真”的独特优势:
在应县的田间地头,我们可以像陶行知的“山海工学团”那样,让劳动教育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——让学生在黄芪种植中理解生物知识,在木塔模型制作中感受工匠精神;在县城的社区街巷,我们可以效仿张謇的“社会教育”理念,将家长学校开到百姓身边,把科普讲座办进文化广场,让教育从“围墙内”走向“生活中”。正如三中全会强调的“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”,县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需要我们构建“学校教育打基础、职业教育育技能、社区教育润民心”的立体化育人网络。
各位同仁,教育家精神不是高悬的旗帜,而是掌心的茧、脚下的泥、眼中的光。当我们清晨走进校园,蹲下身帮孩子系好鞋带;当我们深夜批改作业,为某个学困生写下鼓励的话语;当我们在教研会上为一个教学细节争论不休——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正是“大先生”精神的具象化表达。正如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,因为每一块木料都坚守着自己的位置;中国教育的大厦要巍然矗立,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“承重墙”上的合格构件。
站在2025年的春天,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舟,以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为舵,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航向:既仰望星空,做“心怀‘国之大者’”的追光者;更脚踏实地,做“甘为‘人梯基石’”的铺路者。因为我们深知:当每一位教师都成为“大先生”,当每一堂课都闪耀着育人的光芒,应县的教育热土上,必将生长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!
演讲设计说明:
1. 地域特色融入:以应县木塔、桑干河为意象,既增强本土亲切感,又借“木塔结构”“河水特性”隐喻教育的根基性与适应性。
2. 历史与现实结合:从张謇、陶行知到身边教师案例,兼顾经典传承与当代实践,避免空泛说教。
3. 政策细节落地:紧扣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关键词(教育数字化、教育公平、终身学习等),结合“双减”“新课标”等具体政策,体现“贯彻精神”的务实性。
4. 情感与理性交织:既有教育家事迹的深情讲述,也有对教育变革的理性分析,通过“蹲身系鞋带”“深夜批作业”等细节引发共鸣,强化“大先生”的可触可及性。
5. 结构层次分明:从“溯源—担责—践行”三个维度展开,逻辑清晰,层层递进,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。编辑/赵乃国 素材来源,网络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