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清明:不忘来时路,不负今朝景,不悲明日事
发布时间:2022/4/5 阅读:25156
清明:不忘来时路,不负今朝景,不悲明日事正是一年春好、近清明。 4月5日,又是一年清明。 《历书》里说: 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 春分后十五天,就是清明,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间。 气温回升,春意盎然,天气清朗,四野明净,所以称之为清明。 清明,是节气也是节日。 在这一天,人们祭祀先祖,寄托哀思;外出郊游,踏青赏花。 一方面是亡者的祭奠,另一方面则是生者的眷恋。
01 《弟子规》里讲:“事死者,如事生。” 对待去世的人,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。 清明的雨水浸湿了坟茔,狐狸兔子也随着气候转暖开始打窝。 很多坟墓开始坍塌。 这时候去扫墓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给祖先修葺、打扫居住环境。 这是后辈的怀念仪式,用自己的行动,去重温血脉里的温情。 冯友兰就曾说: “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,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。” 怀念去世的亲人,寄托沉痛的哀思。 让我们的心灵有所皈依,让我们的感情得以寄托。 清明节扫墓除了修房子,还需要“挂青”。 在祖先坟头挂上白纸剪成的纸串。 祖坟上“挂青”越多,也就表明这个家族越兴旺。 疫情当下,不便外出,家祭也是很好的选择。 在家里,一柱清香拜先人,只要心意到位,也是一样的。 曾子说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民风自然朴实敦厚。 哀悼祭祀,知恩感恩。 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,自勉自强,传承家风,不堕家声。 敬一丹说:知道自己的来处,未来人生才有参照。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,怀念亲人,寄托哀思; 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,慎终追远,追根溯源。 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性,思考着做一个怎样的人才不是虚度这一生。 ![]()
02 古人说:“梨花风气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” 清明不只是怀念与悼亡,也是游春与踏青。 唐代有个皇帝觉得扫墓之后游玩,是对祖先的不尊重,一度下令禁游。 但是坟地本来就在青山绿水之间,加上春意正浓,禁令很多时候都是一纸空文。 丰子恺曾说: “清明例行扫墓,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……然而在我幼时,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。 人们借佛游春,我们是‘借墓游春’。” 这并非是不敬,而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感悟。 永和九年,大书法家王羲之,曾在清明时节携一众亲朋在兰亭溪边席地而坐。 曲水流觞,饮酒赋诗。 把觞盛满酒,放在溪水中,觞停在谁那里谁便饮酒作诗。 王羲之玩得尽兴,写下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。 极力赞美山水之美,畅游之乐。 一转笔锋,却写下“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” 生死无常,一切都美好都将化为乌有。 春日短暂,人生百年,都不过是光阴一瞬。 既然人生终归寂灭,不如活在当下,不负今朝。 清明已近暮春,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,游玩何尝不是惜春。 借墓游春,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“向死而生”。 暮春之际,孔子曾带着几个弟子在沂水边聊人生谈理想。 有的弟子说想要当将军,有的弟子想要当外交官,有的弟子想当司仪。 只有曾点说: “暮春时节,换上春服,和大人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游泳,在舞雩台上吹吹风,一路唱着歌而回。” 孔子长叹一声说:“吾与点也!” 清明时节,天下太平,人人安居乐业,又有什么比享受这大好春光来的自在呢? ![]()
03 关于清明节有一个传说: 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。 有一次重耳陷入绝境,濒临饿死。 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,给重耳熬了一碗肉汤,重耳才得以活命。 回国之后,重耳成为晋国国君,介子推独自回乡,陪伴老母隐居绵山。 晋文公亲自去找介子推,却怎么也找不到。 为了逼他出来,放火烧山。 火熄灭之后,发现介子推已经被烧死在一棵柳树前。 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,所有人都要吃冷食。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。 第二年,晋文公来到绵山祭拜介子推。 意外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已经复活,发出新芽。 树洞里还有一封衣襟血诗:“勤政清明复清明”。 晋文公感慨万千,把这棵柳树命名为“清明柳”,这一天被命名为“清明节”。 寒食和清明只相隔一天。 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。 寒食节禁火以为悼亡,清明节是取火以求新生。 一灭,是为了过去的纪念,一取,是为了求新护生。 表面看似主题相悖的两个节日,便如此统一和联系起来。 告别过去,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。 清明时节,人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放风筝。 冬日难捱,人体内难免会有“郁郁之气”。 此时春暖花开,万物生发,正好适合出门散发纾解。 人们把灾病都写在风筝上,把风筝放飞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风把它们送走。 象征着所有的疾病、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。 这便是“放郁”。 清明像是一个节点,一个告别悲伤,奔赴希望的节点。 冬去春来,周而复始。 有人离开,又有新生命的降临。 人终究是要往前看,往前走,一切为了生者活得更好。 清明谷雨紧相连,浸种春耕莫迟延。 清明时节,气候变暖,雨水充沛,农事开始繁忙起来。 人们种瓜种豆,开启一年的春耕。 一亩田,一颗种,一头牛,一爬犁,固然有辛劳,但更多的却是未来的期许,丰收的期待。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点。 后面,是祖先与坟茔,是感恩与继承; 前面,是春耕与播种,是未来与希望。 在清明时节,一杯敬过往,一杯敬明天,慎终追远,且惜春光。
责任编辑:杨双平 巩旭军 |
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日报 法制日报 澎湃新闻网 光明网 正义网 新浪网 腾讯网 凤凰网 搜狐网 百度 沃土网 网络导报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管理局 贵州省交警总队网 山西公安交警网 法治网 中青在线 贵州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网易山西 |